題名: 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 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
其他題名: Nationalism, Familiarity, Feminine ---Implications of nationalism and familiarity in recent novels authorized by Chen Jih-hwei, Shih Su-chin and Chuang Wen-inn
作者: 張瑞芬
關鍵字: 國族
認同
女性小說
陳玉慧
作者群: Frances Chang
期刊名/會議名稱: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摘要: 作為一種抵拒男性父權的聲音,女性家族史的書寫,就當代廣義的華人文學而言,從美國華裔譚恩美《喜福會》、《接骨師的女兒》,到嚴君玲《落葉歸根》,香港作家黃碧雲的《烈女圖》,大陸女作家張戎《鴻》、虹影《飢餓的女兒》與王安憶《紀實與虛構》,在在體現了近年來女性書寫主題從情慾到歷史的過渡。近來除大陸女作家蔣韻《櫟樹的囚徒》、陳丹燕《慢船到中國-范妮》、《慢船到中國-簡妮》外,台灣本土女性的家族/國族書寫,施叔青《行過洛津》(2002)、鍾文音《昨日重現》(2001)、《在河左岸》(2003),陳玉慧《海神家族》(2004),以及周芬伶《母系銀河》(2005)均頗值得注意。_x000D_ 除了「主體重構」(reconstruction)意圖之外,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家族史書寫,隱然已經以母系敘述取代父系,以空間感取代時間觀,甚且以放射狀取代線性的歷史學,並以記實性高的散文取代虛構的小說。這是女性異於男性史家,也異於傳統「歷史書寫學」(historiography)之處。它所呈現的空間細緻、抽象,且情感流動,在瑣細事物中,以片段、跳躍及拼貼的方式,建構起屬於女性_x000D_ 記憶與想像的歷史版圖。陳玉慧《海神家族》象徵著外省第二代女兒對臺灣母土的認同轉向;施叔青以《行過洛津》的七子戲班為臺灣底層社會造像,鍾文音《昨日重現-物件與影像的家族史》則游走小說與散文之間,詮釋母/女/與父/女情結。和外省第二代的「後遺民寫作」(懷想中國/父親),如張大春《聆聽父親》、駱以軍《月球姓氏》、朱天心《漫遊者》、郝譽翔《逆旅》,顯然有別。臺灣本土_x000D_ 女性如何書寫自身,闡明生命,重構歷史,是為亟待探討的問題。_x000D_ 本論文重點,在於透過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兼涵小說與散文),探討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作者的家族/國族史文本,以及台灣女兒的家族/國族記憶重構與身份認同問題。文中偶取海外、香港及大陸作家相關諸作參差對照,但仍以台灣近年女性文本(尤以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三位)為主要討論對象。
ISSN: 1682-587N
日期: 212/10/19
分類:第10期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30253.pdf846.71 kBAdobe PDF檢視/開啟


在 DSpace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