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 | 計畫理論與都市發展關聯性分析─以彰化縣溪湖鎮為例 |
作者: | 楊玫萍 林芳宇 |
關鍵字: | 計畫理論 都市發展關聯性 溪湖鎮 |
系所/單位: | 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建設學院 |
摘要: | 為探討溪湖鎮計畫之初的背景,擬定透過瞭解當時國內外計畫理論思潮為前提,以作為瞭解溪湖鎮計畫緣由之依據。溪湖都市計畫的雛型為來自日治時期的規劃,而日治時期國內外的都市計畫思潮有:(一)英國花園城市(二)美國格子狀的道路系統等(三)日本軍國主義體制(四)台灣機能主義規劃思潮,且日治時代道路系統之類型及功能也影響了溪湖往後的道路形式。 經由探討溪湖鎮計畫之背景與市街發展歷程,溪湖鎮所運用理論可知有(一)霍華德「花園城市」概念:道路系統呈現中心商業區為格子狀,四周住宅區為放射狀道路,主要幹道間以環狀道路相連接。在綠地及開放空間方面,溪湖鎮為農業用地所包圍,且因日治時期,各州廳官署,市街庄郡役所和警察局皆居於中心的位置,街道網以官廳廳舍為中心而發展,以象徵權利及統治的象徵。溪湖鎮警察局及戶政所位於中心部分,也同樣反映了過去城市象徵統一和領導的意味;(二)戰後實質規劃的新城鎮:溪湖鎮之道路系統,呈現中心商業區為格子狀道路,並以中心商業區為主向外延展放射狀道路,形成六個鄰里社區單元,且各個鄰里單元中都有其住宅區、商店空間、休閒開放空間、小學等,符合戰後實質規劃中的新城鎮的規劃方式,且戰後台灣的規劃主義也是機能主義規劃思潮逐漸替代早期規劃思想;(三)理性程序的都市計畫:溪湖鎮的都市計畫有通盤檢討,而通盤檢討就是重新檢視當時所做的規劃設計是否符合現況的需求,以及對一些規劃重新評估,而符合理性程序計畫中的回饋圈模式。 |
日期: | 2007-03-26T01:18:38Z |
學年度: | 95學年度第一學期 |
開課老師: | 賴美蓉 |
課程名稱: | 計畫理論 |
系所: | 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建設學院 |
分類: | 建095學年度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描述 | 大小 | 格式 | |
---|---|---|---|---|
M952089095101.pdf | 880.17 k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在 DSpace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